中国政府网| 湖北政府网| 武汉政府网| 繁体| 无障碍阅读

从“试点”走向“示范”, 设计之都武汉海绵城市建设成果斐然

从“试点”走向“示范”, 设计之都武汉海绵城市建设成果斐然

发布时间:2022-09-30 09:13 来源:武汉广播电视台、设计之都 武汉

    日前,随着武汉市各区“十四五”海绵城市建设规划陆续发布,海绵城市试点正“刷新”城建理念,从“硬化”到“绿化”,从试点到全域,武汉海绵城市建设正式吹响冲锋号。

    早在 2015年,武汉就入选国内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按照“集中示范、分区试点、全市推进”的思路,首先在青山和汉阳四新两个示范区集中铺开。通过7年的海绵城市建设,武汉市紧扣“生态宜居”,制定片区系统化海绵城市建设方案,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不仅试点区域内的海绵城市建设成效显现,全市海绵城市建设面积也已完成123平方公里,径流控制率达75%以上,实现了海绵控制目标。武汉海绵城市建设试点成效已走在全国前列。

青山:海绵化改造让老工业区焕然新生

青山区是武汉重点推进海绵城市的示范区,该区集老工业区、棚户区、老住宅区、新开发区、水敏感区、循环经济区“六区一体”,区域特点鲜明。青山区通过七大项目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居住小区海绵性改造、公共建筑海绵性改造、公共绿化改造、道路改造、排水渠泵站改造建设、城市水系生态修复以及监测评估平台建设。

青山辖区内老旧社区多,不少社区绿地受损、道路破损,每逢雨季,居民一走一脚泥,改造老旧社区成为当地海绵城市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为避免项目建设碎片化、设计不合理、实施不同步等问题,青山区城建局根据区域内排水分区,同步启动了17个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工程,总体改造范围约59.58公顷。为了让海绵化改造切合实际,每项改造工程都广泛征求了居民意见,并结合周边环境充分优化,力求小区海绵改造与广大居民的实际需求相吻合。

1958年建校的青山区钢城二中曾经饱受暴雨磨难,地势低洼的校园内积水,学生们不得不踩着用课桌拼成的小路上学。一场海绵改造让这所学校焕然新生。改造后,校内安装了四台水泵,四百立方米的雨水调蓄池,还有卵石排水沟、雨水花园、生态旱溪、跌级花池等自然排水系统。2020年夏天,钢城二中面对28年来最长梅雨季一片静好,安然无恙。昔日的“低洼地”如今成了“最美校园”。

钢城第十九小学通过海绵改造,不仅解决了渍水内涝,还增加了人性化坐凳,改造老旧通廊,进行艺术再创作。学校几乎每一处都动了“美容整形手术”,改造完成后变身一座园林式海绵学校。

作为老工业城区的青山对绿化的打造一直没有停下过脚步。青山区将青山港湿地水环境修复作为“引爆项目”,通过截污、景观建设,臭水沟变身湿地公园,堪称化腐朽为神奇。诸多海绵城市建设的理念、技术在这里实现,随后全区推广。

曾因建设国家钢铁基地和城市发展需要而“牺牲”成为粉煤渣填埋场的戴家湖公园,于2013年底启动建设,2015年5月1日开园。一场“生态革命”让戴家湖区域蝶变重生,涅槃成为一座综合性生态公园,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2017年,武汉首个“会呼吸”的江滩——青山江滩二期正式亮相。青山江滩二期又名“青山武青堤堤防江滩综合整治二期工程”,全长7.5公里。在建设过程中应用了大量的新工艺、新材料和新的城市建设理念。通过大量采用透水铺装材料,在场地内引入生态草溪、下沉绿地、跌级湿地、覆土绿化屋面等景观手法,实现雨水资源化利用。根据测算,江滩的雨水污染将消减七成,总体透水铺装比例达六成。该工程获得2017年C40城市奖“城市的未来”奖,武汉成为本次唯一获奖的中国城市。

在青山区南干渠片区随处可见“海绵城市”的身影。南干渠片区是武汉市首个海绵城市 PPP 项目,用地面积3.84平方公里,含社区、学校、市政道路、城市管渠、公园绿地、城市水系共78个子项目,堪称青山的中央公园和“绿肺”。通过海绵化改造,兴建了多个小广场,铺设透水砖、透水混凝土,不仅让广场地面硬化防滑,能渗水,会“呼吸”,而且免去了积水之苦,成为周边居民锻炼、休闲的好去处,整个青山片区约10万人因此受益。青山区,这个传统的工业老区,在城市转型发展的步伐中焕发靓丽容颜。

汉阳四新: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创新典范

汉阳四新示范区东靠长江,南临三环线,西至龙阳大道,北抵汉新大道,示范区面积约15.5平方公里。周边北临墨水湖,南靠南太子湖,东靠长江,西接龙阳湖、三角湖,具有四湖合围的得天独厚的山水自然禀赋。

从高空俯瞰,一条条狭长的“绿链”穿城而过,人与水相依,湖与城共融。经过七年多的海绵城市建设,四新示范区已基本形成“一心三横三纵”的“田”字形网络化城市排涝干渠体系。“三横”为鲤鱼溪(在建)、四新明渠、上太子溪;“三纵”为芳草溪、总港渠、连通港;“一心”是处于中央的凤凰湖。

区域上游通过龙阳湖、琴断口小河等水系与汉江相连,下游通过连通港、南太子湖与四新泵站相连。非汛期时,片区水系由东风闸排入长江、琴断口闸和什湖闸排入汉江;汛期时,由四新泵站排入长江。

四新片区历史上是围湖造田而形成,现状高程在17至18米之间,低于墨水湖的规划控制水位18.65米,过去区域排水基本依靠分布在港渠两侧的泵站进行抽排。海绵改造后,雨水经过透水面层、透水基层、碎石层、渗排管、溢流雨水口、生态沉泥井等海绵设施,再进入渠道,有效降低了雨水流速,切实起到“缓释”作用,给泵站赢得了宝贵时间。

2018年,汉阳四新海绵城市示范区内的江城大道海绵化改造、国博中央景观水系海绵化改造、太子水榭海绵化改造3个项目分别获评首届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创新典范“中国特色海绵样板”道路样板、水系样板和小区样板,这些在智慧造城理念下的海绵工程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更多的“新动能”。

长江新区:打造生态滨水之城

2022年2月28日,武汉长江新区成立。规划建设武汉长江新区,是省委、省政府立足实际、谋划长远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实施全省区域发展布局的重要“棋眼”,有利于更好融入大局、服务国家战略,更好带动全局、增强湖北实力,更好优化格局、提升武汉能级,是百年大计、湖北大事,影响全局、事关未来。

长江新区拥有丰富的水资源,这里三面环水,河流众多,拥有长江岸线约25公里,除府澴河、滠水河、倒水河等3条重要长江支流外,规划范围内1公里以上河流有41条,100亩以上湖泊有14个,水库10座。良好的生态禀赋为长江新区打造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先行示范的大美之城打下坚实基础。

2019年,位于长江新区内的“海绵体土壤”渗蓄能力评价及其对海绵城市建设的影响示范研究项目降雨入渗时空动态变化监测站建成并启动数据监测工作。通过小型气象站、土壤多参数测量系统、TRIME管、双环渗入坑和地下水监测井,能够准确地监测风速、降雨量、气温、气压、不同深度土壤含水率、地下水位等基础数据,便于适时掌握工作区内降雨入渗时空动态变化规律。

新区建设中,以海绵城市理念打造海绵城市雨洪廊道系统、绿色街道网路系统、初雨“零排放”单元等三级网路系统,实现区域内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不低于80%。

“未来的长江新区就是一个巨大的海绵城市”,参与过长江新区规划的设计师在谈到长江新区时说:“毫无疑问,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及长江流域的地理优势,会为长江新区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无可比拟的自然条件”。

随着长江新区江滩公园、国有土地还建房、育才实验学校、府澴河综合整治工程一期、幸福长堤等项目的建成,长江新区这个“巨大的海绵城市”以飞跃的速度呈现在市民面前。正在建设中的府澴河综合整治工程二期、新区大道、谌家矶大道、再生水厂等项目也全部采用了海绵城市设计。

武汉市海绵城市建设中期检查组专家郭亚琼表示,海绵城市建设不是一个单纯的建设工程,而是一个综合的目标。是城市发展理念和建设方式的转型。只有准确把握海绵城市建设核心内涵和实施路径,方可推动城市综合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