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湖北政府网| 武汉政府网| 繁体| 无障碍阅读

市城建局对市第十五届人大二次会议第JY20230175号建议的答复

索 引 号: 010883273/2023-24136 分     类: 政务公开
发布机构: 武汉市城乡建设局 发文日期: 2023-07-17 18:30
文   号: 武城建复函〔2023〕94号 A 效力状态: 有效
名   称: 市城建局对市第十五届人大二次会议第JY20230175号建议的答复

杨书平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大力推广数字化交付,打造智能建造示范城市的建议收悉,我局高度重视,认真研究办理,积极吸收有益的意见建议,现答复如下:

我们认为该建议对我市全面推动建筑业数字化转型,提升建筑工程品质,进一步推进智能建造工作,建设智能建造试点城市很有借鉴意义。

一、武汉市智能建造发展情况

武汉市将发展智能建造作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要措施和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的重要抓手,推进智能建造试点城市建设已列入政府工作报告和市委深化改革重要事项,全市合力推进智能建造产业发展。一是全面系统谋划。武汉市印发《关于推动新型建筑工业化与智能建造协同发展的通知》(武建规〔2022〕2号)、《武汉市智能建造试点城市建设实施方案》(武政办〔2023〕37号)、《武汉市关于推进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应用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等文件,明确智能建造发展目标与重点工作,提出多项措施支持新型建筑工业化与智能建造协同发展。二是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市委常委、市政府常务副市长任组长的武汉市智能建造试点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市城建局等18家相关市直部门为成员,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工作调度与督办,确保各项试点任务扎实落地。三是打牢基础底座。依托丁烈云院士领衔的国家技术创新中心,联合高校、企业、协会等力量组建智能建造专家库,开展智能建造全生命周期的标准体系研究。四是强化示范引领。大力推介成熟的智能建造技术,广泛征集智能建造试点项目、企业、工厂,研究制定武汉市智能建造试点评价标准,指导其围绕数字设计、智能生产、智能施工和智慧运维等方面提升智能建造水平。五是开展宣传培训。在省市主流媒体平台上多次刊发相关报道,组织高峰论坛、建博会、现场观摩等活动;探索智能建造人才培养体系,加强校企合作,开展多元化培训。

武汉市集聚一流企业、一流高校、一流项目等优势,下一步,将积极推进智能建造试点城市建设,打造武汉智能建造新名片。一是强化政策保障。围绕智能建造建立健全立项、土地、财税、金融、建设、科技等方面的激励支持政策,完善跨行业多方协作机制,为智能建造提供集成式政策体系保障。二是强化创新引领。加大前沿技术研究,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完善覆盖设计、生产、施工、运维等全过程的标准规范体系,推广智能建造关键技术。三是强化试点指导。开展智能建造试点企业、试点项目、试点园区(工厂)评审认定工作,打造一批可复制、能推广的样板工程,培育一批代表性企业。四是强化协同作用。支持产、学、研、用等单位加强交流合作,共建产业学院、实训基地等,开展智能建造行业管理人员、企业骨干人员和产业工人培训。

二、对您提出的建议的答复

(一)关于“工程全生命周期推广BIM技术,率先推行‘数字孪生交付’新模式”的建议

一是明确BIM技术应用要求,推进全生命周期应用。武汉市在《武汉市智能建造试点城市建设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推进BIM全过程应用,推进BIM技术在建设工程勘察设计、图纸审查、数字化成果交付等环节的应用,推进正向设计、协同设计及部品部件库的建设,明确BIM技术在桥梁隧道等重大基础设施和大、中型新建房屋工程项目中的实施范围及要求,推进国产BIM技术试点项目应用。在《关于成立武汉市推进建筑信息模型(BIM)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征求意见稿)中明确提出,2023年全面启动体系建设,2024年持续强化推广扩面,2025年项目应用全面普及,实现到2025年底,建立较为完善的BIM政策法规、工作机制和标准体系,全面推进自主知识产权BIM技术应用。文件对建议中提出的保障BIM应用费用,强化自主可控BIM应用,发挥数据要素价值等内容均做了详细的制度性安排。

二是谋划档案信息化建设,助力数字化交付。积极建设武汉市数字城建档案馆,开展武汉市数字城建档案馆建设调研,研究制定基于建筑信息模型(BIM)的武汉市数字城建档案馆建设总体方案,组织编制《湖北省城建档案基础数据标准》、《建设工程档案建筑信息模型(BIM)归档规范》等技术标准,为建设工程档案接收、保管、利用等全过程信息化建设打基础。

下一步,武汉市将开展全过程BIM设计试点项目建设并打造全过程BIM设计标杆项目,加快建设数字城建档案馆,探索基于BIM模型的工程建设项目在规划方案审查、施工图审查、招投标监管、智慧工地监管、数字化交付、工程审计监督等6项行政审批流程的创新,持续鼓励和支持研发自主可控的BIM软、硬件产品,全面推进自主知识产权BIM技术应用,打造安全、成熟的BIM技术应用生态环境,推进BIM技术在工程全生命周期的推广应用。

(二)关于“发挥设计之都的行业引领作用,以‘智能构件’赋能建筑工业化”的建议

武汉市拥有一批行业领先的勘察设计企业,积极支持设计行业发挥产业链上游优势,在《关于推动新型建筑工业化与智能建造协同发展的通知》中提出发挥设计引领作用,推行建筑师负责制,强化系统化集成设计,建立市级部品部件资源库。在《关于成立武汉市推进建筑信息模型(BIM)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征求意见稿)中,第四章主要任务第20条明确依托武汉市“设计之都”的产业资源优势,建立地区BIM标准构件资源库,构件库应涵盖建筑材料、机电设备、装配式构配件、消防设备等范围,本地区的工程项目设计,原则上应使用构件资源库的标准化构件。第21条明确应鼓励、引导本地建材、机电等企业产品制作BIM产品构件,标明相关工艺参数与管理信息上传到BIM构件资源库,鼓励和支持工程项目积极利用BIM构件资源库实施相关采购。

下一步,武汉市将落实相关文件条款,加快建立BIM构件资源库,以BIM构件为载体连接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保障该项建议得到有效落地。

(三)关于“培育建筑产业互联网平台,增加智能建造金融属性”的建议

武汉市高度重视建筑业与新一代网络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在《武汉市智能建造试点城市建设实施方案》中将培育建筑产业互联网作为重点工作之一,提出利用BIM技术、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等前沿信息技术,加强人员、流程、数据、技术和业务系统等有效集成,实现工程项目从前期策划、勘察设计、采购分包、施工安装、竣工交付到后期运营的全过程、全要素、全参与方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聚合建筑信息化产品、服务及解决方案,打造工程建造领域的“淘宝商城”,服务全产业链生产活动。《关于加快推动绿色金融支持绿色建筑产业发展的通知》(鄂建文〔2022〕45号)明确将绿色供应链融资纳入绿色金融产品范畴,进一步探索智能建造金融属性。此外,武汉市积极推进供应链线上融资发展,推进核心企业对接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应收账款服务平台,助力上游中小微企业融资,供应链上的小微企业融资从申请融资到资金到账仅需1至2天时间。通过供应链线上融资,建筑产业链中小微企业已成功获得应收账款融资等金融服务。2022年,人民银行武汉分行营管部推动武汉建工集团发挥核心企业增信作用,共促成上下游中小微企业融资322笔、金额4.2亿元。

下一步,武汉市将加快培育一批行业级、企业级、项目级平台和政府监管平台,以高新技术赋能建筑业,为建筑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提供典型场景的解决方案,充分发挥数据价值,进一步增加智能建造金融属性。

(四)关于“打造智能建造示范区,加快形成产业集群”的建议

武汉市积极支持江岸区发挥区域优势打造智能建造产业集群,一是强化政策支持,江岸区出台《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2023年江岸区科技创新工作要点的通知》、《江岸区进一步推动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突破性发展政策措施》、《江岸区进一步加快科技创新发展政策措施》、《江岸区支持数字经济加快发展政策措施》等文件,为数字建造产业提供30 条政策措施;二是强化项目支持,江岸区指导中信数智相关项目申报国家、省级项目资金、奖项;三是推动产业链数字化发展,江岸区充分发挥龙头设计企业作用,支持其数字化转型,促进中信数智牵头组建数字建造产业联盟,共建产业生态,推进辖区内项目加强BIM数据管理,加快BIM成果转化,推进智慧工地建设。同时,武汉市经信局开展“揭榜挂帅”申报,专设“工业互联网赋能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场景任务,通过数字孪生、物联网等技术实现城市基础设施工程建设“数据+模型”在设计采购、施工、验收等环节的有效传递和实时共享,实现数字交付成果与工程建设实体同步交付,鼓励在汉龙头企业以揭榜、场景对接等方式孕育更多创新合作机会。

下一步,武汉市将根据现有产业分布情况围绕打造武汉新城、长江新区等高质量发展功能区域规划,在周边区域布局武汉市智能建造产业园区,招商引进互联网、信息技术、先进装备制造类等企业,与智能建造先行企业充分跨界融合交流,培育智能建造为核心的未来建筑产业集群。


武汉市城乡建设局

2023年7月17日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