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010883273/2022-32335 | 分 类: | 政务公开 |
---|---|---|---|
发布机构: | 武汉市城乡建设局 | 发文日期: | 2022-06-23 16:25 |
文 号: | 武城建复函〔2022〕124号 A | 效力状态: | 有效 |
名 称: | 市城建局对市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第20220504号提案的答复 |
蔡炜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快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自2015年启动武汉市综合管廊建设以来,按照国家、湖北省关于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总体部署要求,我市综合管廊建设有序推进,截至目前,我市已累计开工建设综合管廊项目35个,总规模163.39公里,已累计形成廊体结构114公里,总投资约210.68亿元。其中已建成项目15个,续建项目16个,2022年新开工项目4个。
(一)关于优先采用地下综合管廊方式推动空中管线入地。一是加强政策保障。修订完善《武汉市城市管线管理办法》,专章规范综合管廊管理内容,鼓励采用综合管廊方式敷设地下管线、实施架空线入地,提倡电力、信息管线采取缆线管廊形式集中敷设。二是坚持规划引领。科学编制《武汉市综合管廊“十四五”建设规划》,结合架空线入地、老旧管网改造等工作同步谋划综合管廊项目,积极开展谭鑫培路(武昌大道-庙山大道)、黄孝河(香港路-发展大道)等综合管廊工程前期工作。三是推进项目建设。为推动德平路、谌家矶大道、琴台大道等道路架空线入地,实施武九综合管廊、长江新城谌家矶大道(解放大道-三环线)综合管廊、琴台大道综合管廊等项目。
(二)关于应用新技术新产品提高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水平。一是探索应用GIL技术。气体绝缘输电线路(GIL)可靠性高,使用寿命长,安全优势明显。该型设备近年在国内陆续投入运用,湖北省内也即将建成第一条GIL输电线路,运行电压等级为500千伏,长度3公里,预计年内动工。国网武汉供电公司运维线路最高电压等级为220千伏,尚未积累GIL输电线路运维经验,其高度关注GIL输电线路发展及运行动态,积极向省内兄弟单位主动学习GIL输电线路建设及运维经验,探索推广应用GIL技术,提升设备运维能力和可靠供电能力。二是推广应用BIM技术。武九综合管廊项目探索性的将BIM技术引入市政管廊设计和施工领域,运用实体模型,进行了设计方案对比、设计图纸审核、温度通风及能耗分析、碰撞及净空分析、可视化技术交底、施工模拟、VR虚拟漫游和复杂工艺技术展示等工程应用实践,大大优化了设计,提高了项目管廊质量,缩短了工期,降低了工程成本,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关于加强地下综合管廊监测提高地下管廊运营水平。一是积极推动综合管廊智慧运维。结合综合管廊布局情况,合理配套建设监控中心,监控中心设置管廊智慧运维管理系统。武九综合管廊、杨泗港青菱段综合管廊等项目的运维监管系统由统一管理平台及环境监控、安全防范、通信、火灾自动报警等子系统组成,依托BIM、GIS、物联网等先进技术,以实时监控综合管廊运行状态与应急事件快速响应为目标,以智能传感与自动控制为手段,使环境监测自动化、可视化;日常巡检移动化、智能化;运营管理流程化、精细化;应急指挥标准化、高效化,实现对综合管廊运行数据的信息共享、资源整合和精准管控,全面提升了管廊的监控、运维、管理质量,为管廊高质量运营服务提供保障。二是加强综合管廊结构安全监测。综合管廊运营单位在运营期间严格按照《城市地下综合管廊运行维护及安全技术标准》GB51354要求,对管廊主体结构变形进行定期检测,避免出现沉降和位移,确保管廊结构安全稳定。同时对于在管廊本体沿线设施安全保护范围内和安全控制区内存在交叉施工区段,要求第三方监测单位增加观测点数量,加强观测频率,确保综合管廊安全运行。
二、下一步工作
我局将继续开展以下工作:一是继续加强规划指导。发布《武汉市综合管廊“十四五”建设规划》,计划“十四五”期间开工建设干、支、缆线综合管廊里程约150公里。二是因地制宜建设管廊。充分挖掘、发挥综合管廊在稳住经济方面的作用,在城市老旧管网改造等工作中协同推进管廊建设,在城市新区根据功能需求积极发展干、支线管廊,合理布局管廊系统,统筹各类管线敷设。三是完善有偿使用制度。加强管线入廊收费政策研究,依托科技计划项目组织开展综合管廊收费标准测算课题研究,靠上争取省住建厅支持,指导建立电力等管线入廊收费机制。
武汉市城乡建设局
2022年6月23日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