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湖北政府网| 武汉政府网| 繁体| 无障碍阅读

市城建局对2022年市两会期间市长听取周蜜委员建议的答复

索 引 号: 010883273/2022-32253 分     类: 政务公开
发布机构: 武汉市城乡建设局 发文日期: 2022-07-07 15:35
文   号: 武城建复函〔2022〕134号  A 效力状态: 有效
名   称: 市城建局对2022年市两会期间市长听取周蜜委员建议的答复

尊敬的周蜜委员:

您的“关于加强我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建议”提案已收悉,十分感谢您对我市城市建设工作的关心和建言,我局党组对您的提案高度重视,组织相关部门进行了认真研究,现具体答复如下:

一、深度开展城市体检,实现平台自动预警

按照住建部印发的城市体检工作相关文件要求,我市已完成了2020年、2021年市城市体检工作。我市城市体检在住建部下发的指标基础上,建立了武汉市特色指标库,并按照住建部建立市、区、街道、社区四级体检体系的工作目标,逐步铺开各级体检。2022年拟在中心城区全面开展区级城市体检,差异化、分级全面查找城市短板。

武汉市创新性的搭建了城市体检信息平台,并将城市体检信息平台统筹纳入武汉市“城市大脑”,平台成为武汉市“城市大脑”一网统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平台根据住建部城市体检工作要求,结合武汉市本地需求进行设计,形成“指标管理、数据采集、综合展示、健康评估”全过程城市体检工作模式,系统可与省级、部级城市体检平台通过政务网进行交互。平台可根据每年国家、省、市体检工作的动态变化,实现城市体检指标体系的动态维护和管理,为城市体检工作的长期运行提供信息化支撑,节约重复资金投入;通过综合展示窗口,从8个维度,对城市体检信息进行常态化的展示,城市管理者可以直观的掌握城市的各项指标情况;利用平台的数据分析功能对所采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健康评估,量化城市运行状态,解读城市体征,判断各项指标的正常水平,并实现自动预警,向城市决策者提供预警跟踪服务能力。

二、分类推进提标改造,多维度打造智慧城市

武汉市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统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编制《武汉市新型智慧城市“十四五”规划》,对治安防控、生态环境保护、智慧桥梁、智慧燃气和应急响应等领域进行了规划设计,统筹推动城市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

(一)平安城市

我市大力推动实施视频监控“雪亮工程”,全市新增或升级改造智能感知前端3000个。协调各乡镇在重要道路、要害部位安装视频监控探头,督促各行政村、自然村在进出村路口安装视频探头,鼓励农户在住房周围安装视频探头,并与派出所联网,做到每个村不少于5个,重点区域全覆盖,督导各区公安分局加强视频监控探头建设联网接入,健全完善运维保障机制,确保视频监控在线率、完好率达到90%以上,按需按规与市直各部门共享相关视频资源。

(二)智慧环保

我市稳步推进智慧环保领域建设。一是推进大气环境自动监测网络建设。已建成并实现数据联网的国控、省控、市控、区控和乡镇等各级空气自动监测站200余个。二是推进地表水自动监测网络。已建成并实现数据联网的国控、省控断面,饮用水水源地等各类水质自动站50余个。三是推进噪声自动监测网络建设。已建成15个噪声自动监测站点,并实现数据联网。四是推进污染源在线监控建设,全市共238家重点排污单位在污染源自动监测平台联网,其中废水自动监测设施1158台,废气自动监测设施237套,全市重点排污单位自动监测设施联网率为98.97%。五是在蔡甸等6个区开展“蓝天卫士”视频监控系统建设,通过实时视频监控,对监控点周边秸秆禁烧进行监管,提升监管效率。

(三)智慧桥梁

武汉市完成了桥梁智慧管理系统一、二期建设,全市803座城市桥隧,已实现在线监测桥隧459座,其中城管委桥隧中心自管154座。为推进全市城市桥隧在线监测全覆盖,桥隧中心启动了武汉市城市桥梁智慧管理系统三期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代项目建议书)已获得市发改委立项批复,计划完成195座市级直管桥隧在线监测;同时组织各区和行业管理单位加快管理范围内城市桥隧智慧化建设工作,及时接入统一监管平台。推进全市市政道路、立交、高架、跨江跨河跨湖桥梁风险普查,落实自检、复核工作,及时将风险普查结果录入“湖北省房屋建筑和市政设施调查系统”,与住建部系统实现同步更新。

(四)智慧燃气

武汉市建立了瓶装液化石油气供应智能系统,为全市163万只液化气钢瓶安装了二维码,通过规范钢瓶全流程扫码,实现气瓶流转可追溯、送气人员可查询、供气服务可评价;同时,结合实际工作需要,印发武汉市燃气专项规划,升级完善燃气管理信息平台,推动全市燃气行业规划“一张网”、监管“一张网”建设。目前,平台已采集全市供气企业76家、场站534座、非居民燃气用户47138户数据信息,市区城管部门通过平台进行日常安全检查、隐患发现和整改工作,取得良好效果。

三、构建“1153”总体架构,开发多领域应用场景

武汉市发布了《武汉市加快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实施方案》,提出将武汉市建设成为多方面具备全国标杆水平的新型智慧城市,按照“1153”总体架构(即1个云网,1个大脑,政府管理、惠民服务、城市治理、产业创新、生态宜居等5大重点应用领域,运行管理、标准规范、信息安全等3大保障体系),强化对城市的全面感知、智能分析、精准研判、协同指挥和应急处置能力,提升城市精细化治理能力和市民获得感体验感.

(一)武汉云

武汉已启用武汉智慧城市云基础设施及服务(以下简称武汉云),其覆盖的政务云、信创云、产业云等资源池均已试运行。包括市政数局、市发改委、市经信局等多部门在内的16家单位共120余个应用系统,一网统管、一码互联、一网通办、一站直通、一网共治、一网协同等六大“城市大脑”应用,以及武汉市区块链中枢、人工智能中枢、数据中枢、应用中枢均已上云并上线运行。全市12个委办局接受了云计算、存储、网络、安全等服务;江岸区、武昌区、江汉区、东湖高新区等各城区亦纷纷对接上云。武汉云运营管理中心已上线,可实现云资源的统一监控和集中管理。

(二)应用场景

打造重点应用场景,推动智慧城市建设,武汉市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统筹组织市水务局、市城管委、市交管局、市园林和林业局等业务部门开展重点应用场景设计,包括非现场执法、渍水快处、智慧工地、森林防火、桥梁智能管控等,推动智慧城市应用场景建设。其中智慧路政建设实现对井盖、路名牌、亭棚和箱柜等道路附属设施基础信息的动态管理,对已审批占道挖掘项目进行全过程监管,形成全市占道挖掘信息“一张图”;“智慧消防”建设,一方面深度整合信息资源,关联消防管理对象地理位置、概括、结构、消防设施,以及周边道路、水源、重大危险源等信息一是灾情信息实时化,另一方面建立健全高层住宅建筑消防预警系统,整合高层住宅建筑各类视频监控,建设应用城市物联网消防远程监控系统,对高层住宅建筑消防设施、电气线路、燃气管线、疏散通道等实时监测。

四、布局CIM智慧城市建设,启动城市仿真实验室平台

按照省住建厅关于开展CIM试点工作的通知,明确我市汉阳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东湖高新区三个区开展试点,各区结合工作实际,在不同的领域开展试点工作,全面推进试点区域CIM平台建设。试点区域按照《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础平台技术导则》(2021年修订版)建设CIM基础平台,并依照《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等文件的要求,结合完成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普查、燃气安全监管、地下设施普查、高层建筑玻璃幕墙监管、城市体检和智慧工地等各项CIM+应用的部署和实施。计划到2023年,试点区域CIM平台基本建成,为智慧城市和数字住建有效提供三维数字底座支撑,赋能“数字建设、数字城管、数字住房、数字建造”,为全省CIM平台建设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为了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智慧化治理,按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于2018年启动了城市仿真实验室平台建设。城市仿真实验室旨在融合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三维仿真等新概念、新技术,围绕城市决策模拟、城市空间计算、CIM+智慧城市建设及其应用等重点方向开展研究,探索其在国土空间规划、城市治理和相关工作中的重点应用,寻找新技术、新方法和新理论。目前,实验室平台已完成近200项指标的量化计算,其中,初步完成“街道空间品质”“碳排放”、“排水防涝”和“污水处理”等16个不同专业领域的模块,实现部分城市功能的模拟与测试。

五、提案办理的下步工作

一是加快整合应用。充分利用智慧城市大脑等资源,积极整合我市各数字化系统,推进我市市政基础设施管理信息化水平提档升级。

二是加强统筹管理。提案涉及我市规划、建设、城管、公安、水务等多个部门,要形成工作合力,系统布局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明确各部门工作任务,持续推进提案落地。


                    武汉市城乡建设局

                    2022年7月7日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