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湖北政府网| 武汉政府网| 繁体| 无障碍阅读 登录

市城建委对市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第20180278号代表建议的答复

索 引 号: 分     类: 政务公开
发布机构: 发文日期: 2019-08-20 09:03
文   号: 武城建复函〔2018〕27号 效力状态: 有效
名   称: 市城建委对市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第20180278号代表建议的答复

魏久明、杨家斌、程先平、王志芳、余建平、王建东、李洵、许沛、胡艳萍、喻友旺代表:

    你们提出的第20180278号《关于深化推进“武汉市智慧工地监管服务云平台”建设和应用的议案》收悉,经会同市委网信办、市财政局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智慧工地建设工作进展情况

    近年来,武汉市建筑业发展迅速,2017年全市建筑业总产值已达到8067.88亿元,行业规模已居全国第二位,建筑业已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一)制定了武汉市智慧工地建设顶层设计规划纲要

    根据人大代表的建议,结合我市“智慧工地”一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为优化顶层设计、统筹推进全市“智慧工地”建设,我委组织编制了《武汉市智慧工地建设顶层设计规划纲要》。《规划纲要》明确了全市“智慧工地”建设的总体要求、建设目标、建设内容、实施步骤、保障措施,计划从2018年开始,用3-5年的时间完成“智慧工地”建设,全面提升我市建设行业管理水平。

    (二)编制完成了平台建设方案,构建全市统一的智慧建管一体化大数据服务平台

    为完善平台功能,将建设管理各业务环节审批数据和监督信息全面整合到“智慧工地”综合监管平台中来,实现市、区建设工程监管部门及建设施工企业数据整合与共享,构建市、区、企业三级一体化服务平台,提升建设工程的智慧监管水平,实现管理手段的自动化、智能化,推动全市工程质量、安全监管模式持续创新,我委委托专业咨询单位编制了《武汉市“智慧工地”平台(二期)建设方案》。目前方案已通过了专家评审,正在按专家评审意见进行修改完善,待方案修改工作完成后,按项目建设程序报相关部门审核通过后组织实施。

    (三)实施建设工程监管环节数据整合与共享,初步实现与“智慧工地”市级平台的数据集成与应用

    为构建大数据监管平台,我委已启动了工程监管环节现有业务系统与“智慧工地”市级平台的数据整合工作,目前已初步完成了工程招投标、市政工程质量监管、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安全文明施工管理环节数据与平台的整合与集成工作。

    我委建筑质监站、市政质监站、安全站等单位组织研发了“武汉市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系统”、“市政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系统移动端”、“建筑施工生产安全事故预防与隐患排查治理信息系统”等,基本实现了监管人员移动办公、移动监管、移动执法的网络化监督服务功能。后期,我委将对上述各业务监管系统进行整合,实现系统互联互通、数据共享。

    (四)研究制定智慧工地建设标准规范及制度规定,建立长效机制

    一是加强技术标准规范建设,研究制定智慧工地建设的技术标准、服务标准和质量标准,修订完成了《武汉市智慧工地前端设备安装技术导则》。二是强化建设工程智慧监管的管理制度建设,组织建管行业专家、建筑业行业企业、信息化行业专家与监管部门一起,组成专家组,共同研究和制定智慧工地建设有关监督、管理、应用的政策制度规定,明确纳入智慧监管的内容,明确政府监管部门以及建设企业的责任,建立平台数据采集、平台数据处置与应用规则。

    (五)提升工地扬尘治理“信息化”、“智能化”水平

    当前武汉市正处在大建设时期,文明施工监管工作难度大,结合这一特点,我委正在逐步推广的自动喷淋系统,是利用立体化的降尘覆盖以及“三位一体”(空气质量检测、喷淋降尘、扬尘治理大数据监管平台)的降尘方式进行建筑工地扬尘治理。该系统运用先进的传感技术,结合扬尘监测及喷淋联动功能,对建筑工地的PM2.5、PM10进行24小时实时监测,实现了全自动智能化、定时、定量精细化喷淋降尘。后期我委将继续积极探索运用技术手段加强扬尘的防治和监管。

    二、存在的问题

    目前,全市“智慧工地”建设在市区各方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项目建设过程中仍面临一定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日常监管与现场数据自动采集的联动机制需进一步探索和建立。目前,工地前端包括视频监控在内的数据自动采集功能,暂时只停留在数据可看、可记录的基础上。还需进一步深化完善相关工作机制。

    二是工地现场自动化数据采集设备的购置、运维和数据传输费用的投资模式需进一步研究确定。经测算,全部采用政府采购服务的方式推进工地智慧化监管工作,每年需投入资金约1亿元,财政资金负担较重。而由企业出资购买和运维工地现场自动化数据采集设备,不仅会加重企业负担,同时还会导致现场数据传输不稳定,企业积极性也不高。

    三、下步工作思路

    下一步,我委将按照人大代表的建议,全面推进落实“智慧化”、 “信息化”建设相关工作要求,继续优化顶层设计,以“现代化、国际化、生态化”大武汉建设为统领,坚持“开放共享、转型升级、智慧便民”基本原则,突出建设工程全流程精确化管理为重点,通过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集成应用,一盘棋推进覆盖市、区两级监管部门和在建工地的建设工程全生命周期(从工程报建到竣工验收备案)综合服务监管平台及协同工作网络,争取消除市、区两级监管部门以及同层级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孤岛,构造开放、兼容的建设工程管理信息资源服务体系和“智慧监管”公共服务平台,加快形成建筑工地全面感知、决策分析科学合理、指挥调度精确可视、工程风险智慧预控的工程建设管理新模式,实现工程项目建设从程序监管向过程监管、现场监管加快转变。

    武汉市城乡建设委员会

    2018年7月10日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