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湖北政府网| 武汉政府网| 繁体| 无障碍阅读

市城建委对市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第20180523号提案的答复

索 引 号: 分     类: 政务公开
发布机构: 发文日期: 2019-08-19 14:50
文   号: 武城建复函〔2018〕85号 效力状态: 有效
名   称: 市城建委对市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第20180523号提案的答复

邱化明委员:

    您提出的第20180523号《关于智能化提升建筑工地扬尘治理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在市、区政府和市网信办、市财政局的大力支持下,我委开展“智慧工地”建设,制定“智慧工地大数据云服务平台”方案,通过部署视频监控等前端采集设备,运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化技术,搭建智慧工地大数据云服务平台,实现对全市建设工地智能化监管全覆盖,有力保障施工质量、安全、文明施工管理力度,提升全市建设工地监督管理水平,促进建设工程科技创新。

    一、推进扬尘防治科技创新管理

    一是大力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和建筑垃圾循环利用等工作。通过改革建造工艺,彻底降低施工现场噪音、垃圾、粉尘等污染;二是推进喷洒降尘措施。2015年创新性引进工地喷淋降尘设施,通过安装塔吊式、结构式、围挡式及雾炮式等喷淋设施,控制现场扬尘;三是开展远程监控检查运用。在建筑工地安装扬尘污染在线检测设备,利用信息管理平台,开展远程监测和监控检查。

    二、安装智能信息化喷淋,提高建筑工地扬尘污染治理水平

    (一)利用立体化的降尘覆盖以及“三位一体”(空气质量监测、智能化联动喷淋降尘、扬尘防治信息化监管平台)的扬尘治理技术对建筑工地突出的扬尘污染问题进行有效治理。

    (二)运用先进的传感技术,实现了智能、定时、定量精细化喷淋降尘。结合扬尘监测及喷淋联动功能,对建筑工地的PM2.5、PM10进行24小时实时监测,当粉尘数据超标时,喷淋设备可智能启动,当粉尘数据达标时可智能关停。运用智能化的降尘手段,能够将传统的人工防尘、降尘向信息化防尘、降尘转化。

    (三)将施工现场环境监测信息、喷淋降尘使用情况等信息收集并上传至扬尘防治信息化监管平台,运用信息化云计算进行大数据分析,提升工地扬尘治理“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对防尘工作成果由定性化评估向定量化评估转变,运用云数据分析研判问题,促进企业从被动管理向自主管理转变,有效降低监管成本,从根本上解决企业施工过程中降尘措施落实不到位、降尘措施使用不规范等突出问题。

    三、建设并投入使用武汉市建设工程文明施工协同管理平台

    (一)我委运用信息化手段和技术,建立协同管理平台。该平台实现全市建筑文明施工专项工作过程中数据和照片的实时共享和流转、汇总、统计,各检查组、各区建管站、市城建委相关部门、市政府领导能够及时全面的了解全市在建工程项目的文明施工情况和整改情况,并通过对检查数据的分析为管理部门的决策提供依据,形成全过程、全行业、全社会共同监管的管理体系。

    (二)建设“智慧安全云平台”微信公众号,该公众号后台与武汉市建设工程文明施工协同管理平台数据库相连,为移动端访问协同管理系统提供跨平台解决方案,方便监管人员在项目现场即时上传数据和照片,实时形成监管记录。

    四、市城管委进一步加强建筑弃土运输管理

    市城管委不断强化施工工地、运输企业、运输车辆源头监管,加大道路扬尘管控力度,持续保持弃土执法高压态势,完善弃土管理机制,切实减少路面污染,改善城市环境卫生。

    (一)全面落实车辆密闭措施,强化智能平台监管。拓展建筑弃土智能监控平台功能,全面升级智能管理平台,通过对工地源头、道路卡口、终端消纳的全过程监控,实现对违规弃土运输车辆“不能进、不能出、不能动”的管理工作目标。继续巩固和深化“双车”整治、智能监控平台建设以及执法管理等工作成果,全面落实弃土车辆超载、不密闭行驶或则密闭不严等措施。实现智能监管平台系统市、区对接,充分发挥智能平台监管作用。创新“线上+线下”联动执法模式,强化与环保、建设、交管等部门及运输企业的对接,确保渣土运输车辆密闭运输、安全行驶、规范消纳。

    (二)加强工地源头控管。对于中心城区已完成120套视频监控设备的安装工作,全面覆盖中心城区出土量在1万方以上的工地。对功能区、新城区完成了26套视频监控设备的安装工作,并与市监控系统对接,要求视频画面清晰,运行流畅,现场灯光设置规范。对全市视频监控工作进行严格管理,市、区渣土监控室按照“指挥有声、处罚有据、督办有文、运作有序”的要求,每天对出土工地实时监控,发现违规行为及时调度执法队现场处置,同时进行截图取证,实施次日追处。

    武汉市城乡建设委员会

    2018年6月29日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