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正以指数级的速度在快速迭代更新,城市存量发展、人口结构变化、资源再利用、双碳目标导向、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建筑设计领域所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如何才能高效应对,实现创新突围?
9月15日,在上海同济大学文远楼举办的第七届武汉设计双年展“创意咖啡·设计大家谈”第三期活动上,设计大咖们带来了多元的精彩观点,提供了多方向的探索路径。
本期活动通过圆桌交流的畅聊方式,围绕“设计教育面向未来”、“设计创新应对挑战”两个主题展开深度探讨,引发了与会者的广泛关注和积极互动。其中,行业组讨论聚焦于设计创新如何应对挑战这一方向开展了深度的话题讨论,共同探讨建筑设计的创新对于城市发展的推动意义。
行业组主题
“设计创新应对挑战”
面对如今快速变化的世界,建筑行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城市存量发展、人口结构变化、资源再利用、双碳目标导向、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这些都对建筑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个转型的时刻,设计创新正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核心和关键。
创新是设计的灵魂——它不止是简单的形式变化,而是一种思考方式的变革,也是对设计行业的重新定义。设计创新将是通往未来的道路,它融合了艺术、社会和文化等多个因素,更需要结合信息化和人工智能的技术发展,这样才能面对挑战,创造出更美好、更可持续、更具创意的建筑和城市。在这个充满激情和创造力的旅程中,建筑行业的未来将展现诸多新的可能性。
>>>精彩观点回顾
新兴技术的发展如何影响建筑设计中的艺术性和创意性?人工智能的快速演进将如何影响设计教学内容、方法,以及学习体验?
虽然经济发展有了放缓的迹象,但发展有波动周期,现在行业都在谈产能过剩的问题,但有些地区仍然有需求,且需求还在升级,所以需求永远有。
对于设计行企业来说,有三点归纳性意见:第一,我们不一定要做大企业,练好内功再出发,进一步把自己做精做强,做精技术、做精业务、做强专业;第二,企业要多元发展,建立差异化,差异化就是需要设计师领衔来打造建立的;第三,基于国家相关行业政策为基础的顶层设计来看,我们这个行业永远有需求,永远在路上。
双碳背景下,如何将节能、可持续等理念考虑并结合到设计中?
城市化进程向高阶进化,城市品质提升的需求将大大增强,设计院、设计人才今后大有可为,应从面向未来、拥抱科技、数字赋能三个方向去应对变化、发挥潜力。
面向未来:现代人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未来颠覆性的科技还在不断的出现,作为设计师,应该准确把握设计方向趋势,让设计出来的产品适应未来的需求。
拥抱科技:设计师要准确把握科技的变化,其中包括新的设备、新的工艺,新的技术、新的材料。
数字赋能: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数字化浪潮席卷而来,改变我们的生活,BIM、CIM一系列的技术手段飞速发展,设计人要运用好这些技术去做产品的全生命周期设计,从设计阶段、生产阶段,包括运维阶段,为建筑保障长期生命力。
在低碳环境双碳环境背景下,设计师从材料到结构的选择,都要落实双碳的理念,减少碳排放、耗材耗能、超大空间,不能为了追求建筑本身的新奇特,去做有违双碳理念的设计。
对设计院而言,目前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会在哪些地方?
建筑是从0到1,向每一位建筑行业的伙伴们致敬!
任何一个行业的发展都是有兴有衰,建筑行业由高速度发展转成高质量发展,一些设计院的淘汰是一个正常市场洗礼过程。设计院想求发展,首先要自身硬,自身进行修炼,要懂国家政策、技术政策、技术更新、成本管控,进度管控。
新的阶段,我们要有新的作为、新的提升。未来很多存量市场建筑会启动更新,它们需要智能、双碳的改造升级,这会是建筑行业发展的另一新方向。
人工智能在设计中的辅助角色和创造性角色该如何平衡?
数字化给设计领域带来了非常大的影响。人工智能促进了设计方式的迭代,极大地改变了协同方式和落地方式。
今年7月在丹麦·哥本哈根的世界建筑师大会的中国馆展览中,我们通过AI的模拟,结合设计与丹麦木结构装备,场景融入度更高,大大提升了的展览落地品质与效率,这是AI技术的一次尝试,相信未来AI技术在建筑设计里的应用程度将会逐步加深。
青年建筑师怎样在当下竞争激烈的设计创新中怎样得到更多发挥的机会?如何通过创新设计来满足或回应当前社会不同人群的需求多样性?建筑师要内外兼修。
内修创新性。创新作为设计师最独特的基本素质,创新需要不断的学习。学大师,通过大师的作品,不断提升设计审美;学杂家,补充知识储备,诸如天文、地理、人文、历史、社会学、心理学等,将创新建立在高度的专业性之上。
外修拓展性。通过大赛、网络去展示自己的设计与作品,把握机会,拓展渠道。
乐在其中,是建筑师该有的状态,建筑行业是一个常青的行业,在这个行业里坚定走下去,一定能够有所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