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武汉市江岸区坚持以单项改革试点为牵引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积极推动工程建设项目相关制度改革由点上突破向整体发力转变,始终聚焦工程建设领域的痛点、难点,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不断推进工程建设各项审批环节优服务、减流程、降成本,进一步减轻建筑业企业资金压力,示范引领全区营商环境的优化提升。
一、再造办事流程,打造工程建设服务链条
武汉市江岸区始终从企业群众需求出发,对标全国最优标准,对照工程建设投资立项、工程规划、施工许可、竣工验收等阶段,实行流程再造、数据共享,打造工程建设“全生命周期”审批链。
一是梳理清单事项,突出服务窗口集成化。围绕工程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清单事项,对标全国最优标准,进行流程再造,围绕“一事联办”主题式服务,按照“一次告知、一个窗口、一张表单、一组流程、一套材料”的要求,推进事项集成化办理。依托湖北省政务服务事项管理系统,及时更新维护对标优化、流程再造成果,实现同一事项在“全生命周期专区”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
二是打造精准服务,突出服务指引精准化。在区政务服务中心设置工程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专区,提供全方位咨询引导服务,完善帮办代办机制,依托湖北省政务服务网,按照“主题突出、界面友好、一屏尽览、信息集成”原则,对各阶段政务服务事项进行梳理汇总、分类打包,为工程建设全生命周期各个重要阶段提供清晰的办事指引和集成化的办事渠道。同时,厘清审管边界,明确审管权责,加强审批部门与行业监管部门、执法机构的协同联动,促进规范、高效实施行政许可。
三是提升服务质效,突出服务过程便利化。梳理高频电子证照应用场景清单,依托省市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电子证照共享服务体系,推动电子证照社会化应用,持续做好电子证照数据实时归集、质量问题异议修复,提高电子证照数据完整性、准确性和共享时效性。
自2022年6月17日正式成立工程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专区以来,已累计办理立项用地许可、工程规划许可、施工许可、竣工验收等多项审批300余件,为辖区建设项目提供服务便利,广受企业好评。
二、强化部门联动,简化企业办事审批流程
武汉市江岸区坚持加强政府部门间审批信息的互联互通,通过“并联审批”、“审管联动”等方式。进一步提升审批效率,简化办事流程。
一是深化“多测合一”。积极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多测合一”改革,设置“多测合一”服务窗口,完善办事指南、收件清单、办事流程等事项,通过整合测绘服务,推进实现“统一标准、分类测绘、成果共用”,已累计帮助2个项目办理“多测合一”,大大缩减工作时限,降低测绘费用,加快项目投入使用。
二是夜间施工“即审即批”。依托“江岸区智能表单”微信小程序,实现施工单位“夜间施工”审批全程线上办理,将原先跑至少2个部门、重复提交4份以上材料转变为业务办理“零跑动、不见面”、纸质材料“零提交”;办结时限由原先的5个工作日变为1个工作日,最快可缩减至10分钟,大幅提升办事效率,已累计帮助武汉市财贸学校体育运动场及地下停车场工程、心肺康复大楼项目等11个项目办理夜间施工许可即审即批,受到建筑施工企业和办事群众一致好评。
三是优化竣工备案手续。充分发挥区政务服务中心“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服务专区”优势,实现建设工程“联合验收”和竣工验收备案一窗受理、办结,对于联合验收合格的项目,由窗口人员将工程项目竣工验收备案信息通过系统录入平台,无需企业提交资料,简化企业办理竣工备案手续,已累计帮助永红村K3地块、华发·外滩荟D-2地块等6个项目优化办理竣工备案手续。
三、主动为企服务,降低项目企业资金成本
武汉市江岸区充分发扬“金牌店小二”精神,聚焦企业“急难愁盼”问题,实行靶向施策、精准施治,进一步减轻建筑业企业资金压力,释放资金活力。
一是探索完善建设工程担保体系。自江岸区被省营商办评选为“探索完善建设工程担保体系”省级营商环境先行示范区以来,进一步加大统筹协调力度,释放资金活力,坚持落实“两免一降”政策(免收政府采购工程投标保证金和履约保证金,减低工程质量保证金预留比例),今年以来已累计为16个项目免除投标保证金2290万元、履约保证金31065万元,为11家施工单位降低工程质量保证金4660万元,切实减轻企业资金压力。
二是开展施工图审查提前服务。创新实施建设项目施工图审查“帮办代办”服务,对办理建设程序有困难的项目靠前服务,提前与图审机构对接,进行分段预审,减少后续审查时间;对工期紧张、体量较大,若采用政府采购花费时间较长的项目,向企业提供政策咨询,节省项目联合图审工作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已累计帮助完成115个施工图审查事项,并将相关图审费用纳入政府付费范围,减轻企业负担。
下一步,武汉市江岸区将继续健全“企业服务”机制,继续为辖区建设项目努力提供跟踪指导,在推广“告知承诺”办件的基础上,进一步简化审批流程,加强审管联动,健全工作机制,切实打造良好营商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