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湖北政府网| 武汉政府网| 繁体| 无障碍阅读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动态 > 建设要闻

“地下生命线”让城市更具韧性,武汉今年在建及新开工地下综合管廊突破100公里

“地下生命线”让城市更具韧性,武汉今年在建及新开工地下综合管廊突破100公里

发布时间:2020-06-12 08:52 来源:长江日报

超大城市地上寸土寸金,向地下要空间成为城市发展必由之路。目前我市已建成地下综合管廊40公里,今年在建69公里,计划新开工32公里。这一重要的“地下生命线”基础设施,让武汉这座超大型城市更具韧性。

地下综合管廊将电力、通信,燃气、供热、给排水等各种工程管线集于一体,是保障城市运行的“生命线”和“主动脉”。武汉作为超大城市,管线多且地上空间紧张,利用综合管廊可集约利用地下空间,有效破解“马路拉链”、架空线网密集、管线事故等问题,提高城市保障供给能力和城市安全。近日,记者前往其中4个综合管廊进行探访。

黄家湖大道综合管廊:这条路上任何管线施工都能在廊内完成 首条已投运的长距离管廊

曾经的黄家湖大道是一条“搓板路”,沿线林立97座高压铁塔,今日的黄家湖大道宽广平坦,包括高压电线在内的各类管线都已纳入地下综合管廊。作为武汉市首条已投运的长距离综合市政管廊,黄家湖大道综合管廊在疫情防控期间为雷神山医院用水用电通信提供保障。

早上8点,穿着橙色工作服的管廊现场巡查主管李成貌拿上记录本和工具箱,开始日常运维工作。

李成貌是湖北黄冈人,此前在珠海工作,去年,他所在的大横琴管廊公司中标黄家湖大道地下综合管廊技术服务项目,他也顺势来到武汉分公司。疫情防控期间,他们组成8人班组,24小时不间断对6.1公里管廊和4.6公里电力隧道开展巡线,保障雷神山医院的管线铺设、通水通电及通信抢修工作。

跟随李成貌进入综合管廊,记者看到,管廊为三舱结构,入廊管线包括电力、通信、给水等,尚未入廊的燃气、污水、再生水等管线也有预留空间。李成貌介绍,黄家湖大道综合管廊日常有20个人常驻,分为监控、巡检和维修三个班组,地面的监控室内,大屏幕滚动显示877个摄像头拍到的廊内实况,出现漏水、气体超标等问题都能实时预警,“综合管廊自通电以来,整体运行情况良好。现在的线缆入廊率只有23%,还有很大的扩容空间。未来这条路再有任何管线施工,都能在廊内完成。”

武九线综合管廊:地上将建成生态文化长廊 距离长江最近的综合管廊

武九铁路北环线综合管廊经过武昌区、青山区、洪山区,建成后将容纳电力、给水、热力、通信等管线,集约高效利用地下空间。而地上将建成一条生态文化长廊,成为长江主轴上的“绿色项链”。

“主线管廊长13.25公里,与临江大道平行,沿武九铁路北环线敷设;支线管廊2.98公里,沿德平路布设。”武汉中铁武九北综合管廊建设运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施伟介绍,截至目前,已建成10.5公里的综合管廊、建设十路540米道排工程和5处道口改造。“力争在今年年底开通运营两段,明年择期全线开通运营。”

在已建好的武九管廊示范段,记者从一个类似地铁站出入口的“人员出入口”步入地下,里面空间开阔,3个舱其实就像3个设备房间,高3.8米。中间最大的“房间”被称为“综合舱”,里面有一根给水管、一根配水管,还有通信电缆、10千伏电力电缆,管线布置井然有序。

在综合舱的一左一右,分别是热力舱、高压电力舱。“值得一提的是,管廊的高压电力舱已纳入武汉市一流电网通道范围,建成后运营服务辐射绿地国际金融城、武昌滨江商务区、青山两河生态文化区。”中铁七局技术人员说。

武九管廊,可谓“距离长江最近“的综合管廊,武汉市海绵城市和综合管廊建设管理站副站长邵义安说:“这条‘绿色项链’沿线还有热电厂、自来水厂、老车站等市政基础设施,约长18公里的综合绿道上,可串联城市基础设施公园,引入5G等元素,打造成武汉新的旅游目的地和网红打卡地。”

光谷中心城综合管廊:可人脸识别自动开门 武汉最大的“路网”状地下管廊

位于东湖高新区的光谷中心城综合管廊项目,这是目前武汉市在建面积最大的地下综合管廊。

“管廊主要分布在高新大道、神墩一路、神墩三路等11条道路,全长24.47公里。” 中交一航局光谷管廊项目公司总经理助理刘啸林说,这片管廊最大特点是已经呈现“路网”状,遍布在25平方公里范围内。

“由于这里是城市新区,综合管廊与道路同步建设,结合国内外新城建设经验,做到综合管廊建设的科学规划、一次建成,不留遗憾。” 刘啸林说,管廊分为单舱、双舱、三舱3种结构形式。

规划设计方中冶南方相关负责人介绍,入廊管线有高压电力(110千伏、220千伏)、中压电力(20千伏)、通信(电信、移动、联通、有线电视、智慧城市等)、供冷/热、给水、再生水,并预留垃圾气体管,是目前武汉市在建的规模最大、入廊管线最多的综合管廊工程。

记者了解到,这条管廊建设和运营中有很多亮点。通过地理信息系统,可把管廊设计融入城市大数据。建成运营后,通过全球定位系统,监控中心可看舱内运维人员的位置,通过智能门禁如人脸识别系统,巡检人员不用带“钥匙”“卡”,舱内可自动开门。

“最终将形成‘白天有特色街景、晚上有主题夜景;地上有特色街道、地下有综合管廊’的极具中心城特色的城市功能区域。”中冶南方设计负责人说。

记者查看设计效果图,综合管廊虽然在地下,但地面也会有人员出入口、通风口等建筑,这些设计都十分艺术化,与周边环境相融合。“平均1公里1个出入口,会尽量让出入口‘隐藏’起来,或者做一些艺术造型设计。” 刘啸林说。

中法生态城综合管廊:垃圾投入“咻”的一声就被吸走了 智能化程度最高的综合管廊

蔡甸区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综合管廊项目,全线13.5公里,形似一个“士”字,工程分为三期。

一期示范段1.4公里已全部建成,记者在现场看到,管廊舱内为三舱结构,清水混凝土饰面,预留了机器人巡线轨道。中国一冶中法生态城项目副经理邓涛介绍,建成后的地下管廊,进出管廊检修需通过智能终端操作,未来将采用机器人巡线管理。“机器人的摄像头是旋转的,可以针对各种角度详细观察,通过照片和影像将舱内现场情况传回监控中心,能够视频解决的就远程解决,不行再派人员下去处理。”

邓涛介绍,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综合管廊为四舱结构,分别为高压电力舱、电力信息舱、燃气舱及综合舱,入廊管线集电力、燃气、热力、通信、给水、排水等多种管线,各舱内不同位置均将安装智能监控系统,建成后一个电子平板就可感知整个地下管廊运行情况,是目前武汉市监控智能化最高的综合管廊工程之一。管廊有两处设计是国内领先的,一个是500毫米直径的真空垃圾管,另一个是热力管,将连接地热源,向城市输送热力。

邓涛对真空垃圾管道的描述如同科幻电影,“管廊经过的小区建有小型垃圾处理站,可以把固体垃圾压缩成对应管道的圆筒状,然后投进管道,‘咻’一声就吸走了,真空垃圾管道的出口直通垃圾回收中心,这样的处理非常快速、生态和环保。


打印 关闭